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以上海为中心,爆发最早、历时最久、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显示出爱国军民和南京国民政府抵御外侮的决心,予日军沉重打击,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日本侵略者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八一三中国军队在上海奋起抵抗,引起日本朝野极大的震动。1937年8月14日, 日本海军决定正式对华宣战,声称要“采取必要而有效的一切手段”打击中国军队,并命令在华的第三舰队“除原任务外,要与派遣军协同确保必要的地区,消灭该方面的敌陆军及在华中的敌航空兵力;同时要控制必要的海面,必要时应击灭敌舰艇”。①自14日起,日本海军航空队连续袭击轰炸了杭州、南昌、广德、南京等地的中国空军基地。
14日夜,日本内阁召开紧急会议,审议通过了由陆相提出的《帝国政府声明》。声明公开抛弃了“不扩大方针”,赤裸裸地表示“为了惩罚中国军队之暴戾,促使南京政府觉醒”,将采取“断然措施”以“达到日、满、华三国间融和提携”。②同日,日本政府对第三、第十一、第十四师团等下达了参战动员令,并签署了关于向上海及青岛方面派兵的“陆海军关于华北作战的补充协定”。15日,日本正式编组上海派遣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下辖第三师团(师团长藤田进中将)、第十一师团(师团长山室宗武中将)以及独立机关枪第七大队、战车第五大队、独立轻装甲第八中队、独立炮兵第十联队、迫击炮第四大队、野战高射炮(乙)六队、野战探照灯队三队、独立工兵第八联队、独立飞行第六中队、上海派遣通信队本部、独立攻城重炮兵第五大队和兵站部队等。其作战任务是:以第十一师团主力从浏河镇方面登陆,以第三师团及派遣军直属部队在吴淞方面登陆,与海军协同消灭上海附近的中国军队,占领上海及其北面地区的重要地带。
面对日本侵略者咄咄逼人的嚣张气焰,南京国民政府于8月14日发表《自卫宣言》,公开表示了抗战的决心,20日又将全国临时战区进行调整,将沪杭地区划为第三战区,任命冯玉祥为司令长官、顾祝同为副司令长官、陈诚为前敌总指挥,决定以主力集中华中,迅速扫荡淞沪敌海军基地,阻止后续敌军登陆。
国民政府在上海坚决抗战,原因是多方面的:(1)上海地处沿海中部,扼制长江口,又紧邻南京。一旦失守就会直接威胁国民政府统治中心,并造成日军南北夹击之势;(2)上海是经济、文化中心,工业产值占全国四分之一以上,也是官僚垄断资本投资的主要场所,直接涉及四大家族的切身利益;(3)上海是一个国际都会,与帝国主义尤其是英美等国的在华利益息息相关,如能在上海抗战,容易引起国际势力的干预;(4)广大爱国军民抗日活动的推动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等。在淞沪会战中,南京方面先后将几十个经过德国训练的精锐整编师投入一线作战,就是希望争取时间,引起国际参与,将日本侵华演化为一场国际争端。
会战初期,中国方面在兵力上占有一定优势。 自九一八事变,中日关系日趋紧张,尤其是华北事变后, 日军在上海频繁挑衅,引起中国方面的重视。为防御日军突袭上海,南京国民政府加强了京沪间的战备。至八一三事变爆发,中国军队在上海的数量超过了日方在沪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兵力。当时,中国军队在上海的计有张治中第七集团军第八十九师、八十八师、五十六师、炮兵三个团和保安总团、警察总队以及五十七师、六十一师各一部,附近还有张发奎第八集团军配置于杭州湾一带,总兵力近五万人。而日军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兵力约九千人。14日,日本编组上海派遣军,16日向上海增派四个大队,数量上仍处劣势。 自15日起,中国军队与日军在八字桥、法学学院、虹口公园和汇山码头反复争夺,由于战略指导的优柔寡断,始终未能抓住有利的战机,反而使日军凭借坚固的工事和强大火力,稳定了防线,造成局势逆转。据会战初期担任前敌总指挥的张治中回忆,其间曾三次筹划向日军发动总攻击,均因最高统帅部耽搁而未能实施,甚至他属下的部队改划其他集团军指挥,事前也毫未与闻,感到受了很大委屈。作为前敌最高指挥官尚且如此,可见会战初期军队内的混乱无章程度。
8月18日至20日, 日本上海派遣军从日本出发抵达上海以东120公里的海域,然后换乘小舰艇准备登陆。第三战区鉴于日军威胁增加,决定以第九集团军专职上海市区作战,以陈诚为总司令,新编成第十五集团军负责吴淞镇以下沿江防线作战。23日晨,日军第三师团和第十一师团在优势火力掩护下,于张华浜、吴淞口、川沙口一带强行登陆。当时中国方面第十五集团军各部尚未到达指定位置。川沙口仅有第五十六师一个连,抵挡不住强敌。吴淞和张华浜方面,保安团和警察总队势单力薄,难以阻止日军上岸。翌日,第十五集团军抵沪,与日军在吴淞、宝山、罗店展开激战,予敌重大杀伤。27日, 日军第十一师团主力千余人,以飞机六架、大炮十余门火力为掩护向中国军队进攻。中国军队数次增援并发动反攻,但日军终于突入罗店。当晚,中国军队反击罗店未能奏效,被迫固守宝山、狮子林、南北塘口、金家宅一线。
日军攻占罗店后,松井石根认为吴淞镇河岸阵地对日军船只出入威胁最大,遂命令第十一师团以一部协助第三师团向吴淞方面进攻。31日,日军在海空火力支援下攻陷吴淞镇,并依次向西向北扩大战果。9月1日,日军千余名攻打狮子林炮台。第九十八师一部与之反复争夺,白刃格斗近四个小时,最后全部捐躯。此后,日军以猛烈炮火攻击杨家桥、月浦之间的阵地。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屡挫其锋。这时,由青岛调来增援的日军第十一师团天谷支队奉命沿吴淞—月浦—罗店公路攻击中国军队侧后,于5日与进攻月浦的日军会合。中国军队被迫撤守月浦东侧阵地,遂使宝山中国守军陷入重围。
守卫宝山城的是第九十八师五八三团第三营。该营在第六师转移后,于9月5日受到日军围攻。 日军以舰炮和飞机猛烈轰炸,并以战车为先导,屡次发动攻击。中国守军在姚子青营长率领下,沉着应战。全营将士立下“誓与敌皆亡之旨,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奋斗到底”的誓言,多次击退日军进攻。敌久攻不下,竟向城内发射大量硫磺弹,将全城房屋尽皆烧毁。姚营在危城之中,犹战不止。7日,日军以重炮轰毁城墙。姚子青率部与日军巷战,光荣牺牲于城东门附近。战至上午10时,全营除一名士兵奉命出城报告外,全部壮烈殉国。姚营的壮举,受到中外报章高度赞扬。
9日, 日陆海空军联合会攻月浦。中国第九十八师奋勇反击,激战数日,双方伤亡均重。至12日,第十五集团军各部奉命撤至杨家宅、紫藤村下、永安桥、张家宅、陆福桥一线。日军则占领宝山、狮子林炮台、川沙口之长江南岸一线,与中国守军形成对峙。
日军中央统帅部鉴于上海作战进展缓慢,决定再次增兵。9月9日, 日军以台湾守备队扩编而成重藤支队乘海军舰艇疾驰上海,华北方面军后备步兵十个营及炮兵、工兵一部也奉调赴沪。11日,华北方面军第九、第十八、第一○一师团及直属部队、兵站部队也被调往上海、编入上海派遣军战斗序列。20日,日军参谋本部制定新的《作战计划大纲》,提出“大致以10月上旬为期,在华北与上海两方面发动攻击,务必给予重大打击,造成使敌人屈服的形势”,在淞沪地带“上海派遣军(以五个师团为基干)击败上海周围之敌”,“以一个军(大概以三个师团为基干)确保上海周围的重要阵线,切断上海、南京间的联系,并谋求占领地区的安定”。③这使日本侵华战争的重心开始逐渐向上海方面转移。
在日军不断增兵的情况下,中国军事当局也及时调整防御部署。9月21日,国民政府军委会发布命令,由蒋介石兼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为副司令长官(原司令长官冯玉祥调第六战区),以朱绍良任中央作战军总司令兼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布防于蕴藻浜以南及京沪铁路正面;陈诚任左翼作战军总司令,辖第十九集团军和第十五集团军,布防于蕴藻浜以北及从南翔、嘉定至长江南岸地区;张发奎任右翼作战军总司令,辖第八集团军和第十集团军,布防于杭州湾北岸、淞江及浦东地区。
9月22日至27日,日军第一○一师团(师团长伊东政善中将)和第九师团(师团长吉任良辅中将)陆续在吴淞、上海间登陆。第十三师团(师团长获洲立兵中将)自神户起航,于10月1日抵沪。这时,日军投入兵力已达20万人。随着日军援兵的到达,中日之间的争夺更加激烈。
23日晨,日军以重炮猛轰第六十六军陆福桥至杨家桥间阵地,并以战车掩护步兵冲锋。中国守军与敌数度肉搏拼杀,阵地失而复得者多次。自25日起,日军陆续集中第一○一师团和第九师团主力,全力进攻中国守军左翼阵地。中国守军斗志高昂,凭借简陋武器顽强抗击,予敌重大伤亡,无奈日军越聚越多,终于冲破中国军队主防线。30日拂晓,日军一部进抵陆宅,守军第六十七师一个连与敌苦战一昼夜,仅二人生还。同日,第七十七师万桥阵地被突破,左翼军各部被迫撤往蕴藻浜南岸以江家宅至陈家行,沿杨泾河、广福、孙家宅至施相公庙之二线阵地。
10月1日,日本内阁召开四相会议,确定《处理中国事变纲要》,强调为尽快使南京方面屈服,“使中国取消抗日政策和容共政策”,要采取军事行动与外交措施并用的方针,在军事方面“陆地用兵的主要地区,大致为冀察和上海方面”,“对必要地区进行海战和空战”, 目的是“在于使中国迅速丧失战斗意志”。④上海派遣军鉴于中国军队在左翼顽强抵抗,战事进展不畅的局面,决定改侧翼包围为中央突破的战略,暂时放弃争夺罗店西南阵地,集中主力向大场镇及附近攻击,而后进入苏州河一线,消灭上海以北的中国军队,再向南翔进攻。
10月5日,日军第三、第九师团在第十一、第十三师团一部掩护下,向蕴藻浜地区实施猛攻。中日军队激战近四昼夜,都遭受重大伤亡。8日,敌强渡蕴藻浜,第八、第六十一师及税警总团等部与敌激战数日,损失惨重,未能歼灭渡河之敌,以致日军于黑大黄宅至东西赵家角一线构筑成宽二里之桥头堡阵地,掩护其后续部队南渡,并进犯大场。
大场地处上海市区正北,一旦失守,日军即可直抵苏州河。为确保中央防线的稳固,第三战区急令新到的第二十一集团军增援,并对日军实施反击,以第六十六军、第四十八军、第九十八师为三路攻击军,分别攻击蕴藻浜南岸之敌,以原守备各师编为数个突击队,迫击当面之敌。至20日,除第六十六军克服强敌,收复三新宅、唐桥头外,其他各路攻击部队均受挫于敌。21日,中国军队转入全线防守。
22日和23日,日军主力猛攻北侯宅、沈宅、谈家头一线阵地,突破第二十一集团军防线。第二十一集团军和第九集团军左翼各师退守小顾宅、大场、走马塘一线。24日,日军包围并猛攻大场,以强大陆空火力轰毁中国守军阵地。第十八师竟日苦战,终因实力悬殊,未能保住大场,师长朱耀华愤而自杀。由于大场失守,中央作战军处境极为不利,遂从闸北撤退,向苏州河南岸、江桥镇、小南翔一线转进。26日,日军占领闸北,纵火焚烧持续四五日。
为掩护中央作战军主力撤退,留守闸北的第八十八师五二四团八百名壮士,在副团长谢晋元指挥下,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四行仓库南临苏州河,东靠西藏路,是一座七层楼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库内储有粮食、蚕丝等物品。其西北两面是中国地界,已被日军占领,东南两面均属公共租界,与未被占领的中国地界隔绝。谢晋元率八百壮士入驻以后,用沙包封闭了所有门窗,在库内构筑坚固的工事,决心尽忠职守,完成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任务。27日,日军在机枪等火力掩护下,猛扑四行仓库,谢率部应战,前后激战三个小时,毙敌六十余人。28日,日军继续进攻未逞。29日,日军出动两辆坦克,掩护二百余名步兵推进,也被击退。这时,苏州河南岸租界内观战的群众目睹中国军队英勇善战,人心振奋。女童子军杨惠敏游过苏州河,将一面国旗送至四行仓库,使坚守“孤岛”的壮士们颇受感动。谢晋元对采访的《新闻报》记者表示,军人以服从为天职,保卫国土,职责所在。洒最后一滴血,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30日, 日军继续猛攻四行仓库,八百壮士奋勇抗击,再次击退日军进攻。 日军虽有大炮,不敢贸然轰击,虽有飞机,不敢投弹,因为仓库附近是公共租界,如果流弹误入,就会引起国际争端。在两面被围、强敌屡攻的恶劣环境中,八百壮士雄踞危楼,扼守阵地,岿然不动。经四昼夜激战,毙敌八十余人,谢晋元率部完成掩护任务,奉命撤入公共租界。至此,苏州河北岸阵地全部沦入日军之手。⑤
31日,日军在关家桥、陈家渡口等处强渡苏州河,遇到中国守军顽强抵抗。双方争夺近10日,均死伤惨重。
自8月至10月底,在中国军队顽强抗击下,日军连续增兵仍未能解决战局,引起日本军事当局的焦虑。10月20日,日军统帅部为迅速攻占上海,实现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决定从华北方面军和第一军、第二军属下抽调兵力,组编第十军,加入上海派遣军战斗序列。第十军司令官为柳川平助中将,辖第六、第十八、第一一四师团、国崎支队、独立山炮兵第二联队、野战重炮兵第六旅团、第一后备步兵团和第二后备步兵团。10月30日,日军统帅部又令第十六师团增援上海作战。这样,日军参加上海作战部队已达三十万人,比华北战场全部兵力还多两个师团。针对日军的增兵活动,中国军事当局对上海的防御体系作了重新调整即:取消中央作战军;保持左、右两翼作战军,每翼保持三个集团军;将炮兵部队集中统一使用;将长江江阴以东的江防、杭州湾南北两岸及太湖的水上警备,统一纳入上海防御作战体系。本来,参加淞沪会战的中国军队经两个多月的战斗伤亡很大,副参谋总长白崇禧等曾向蒋介石建议,上海会战适可而止,并及时向吴福线既设阵地转移。蒋介石也采纳了这个意见。但是,就在下达命令的第二天下午,蒋介石突然召集紧急会议,提出只要能在上海顶下去,九国公约国家就会制裁日本,因此要求各部队仍在原阵地死守。这就使第一线部队出现了混乱:有的准备撤退,忽然又停止撤退;有的正在撤退途中,又要返回原阵地;有的已经撤退也没有接到返回原阵地的命令。 日军乘机加强进攻,整个战局急转直下。
日军向上海大举增兵后,北部日军推进到苏州河南岸,截断了上海与南京间的联系。为使上海早日陷于孤立,上海派遣军利用中国军队频繁调动之机,决定突袭杭州湾,登陆后迅速截断沪杭线,从侧背压迫苏州河以南的中国军队后撤。
杭州湾位于上海南方,海岸线平直,近岸有十余米的水深,是淞沪地区最好的登陆场所。会战初期,中国军队为防备日军增援部队沿海岸登陆,曾设置杭州湾北岸防备区,以第八集团军四个师一个旅担任防守。后因上海战事紧张,调走三个师及一个旅,以致从全公亭至乍浦几十公里长的海岸线仅有第六十二师一部和少数地方武装担任防守,造成战略防御上的重大罅漏。
11月5日拂晓,日军第六、第十八两个师团突袭杭州湾北岸。 日军先以舰炮对金山卫附近的中国阵地猛轰达数小时,然后以飞机掩护步兵在全公亭、金丝娘桥、金山卫、金山嘴、漕泾等处同时登陆。 日军登陆后分兵两路,一路以部分兵力沿沪杭公路向北推进,另一路以第六师团和第十八师团主力直扑松江。第三战区获悉日军登陆,急调第六十二师、独四十五旅等部阻击,终未能遏止日军的攻势。8日,日军主力渡过黄浦江,攻占松江城,截断沪杭铁路。
日军在杭州湾大举登陆成功,牵动了淞沪战场整个战局,较之大场失陷,影响更为严重。由于沪杭铁路被截断,加之北面日军同时突破苏州河防线,中国军队陷入腹背受敌,退路被切断的危险境地。8日晚,蒋介石匆忙作出中国守军撤出上海,向吴福国防线转移的决定。9日,右翼作战军第九、第十五集团军奉命向青浦和白鹤岗一线撤退。由于命令下达太晚,也未对撤退进行周密计划,使各部队均拥挤在公路上,处于极度混乱状态。这时,后有日军追兵,空中又有日机不断轰炸,右翼作战军无法在青浦和白鹤岗一线立足,遂直接退至吴福国防线。为掩护右翼作战军后撤,左翼作战军第二十一集团军在新泾河一线坚守至12日夜,完成任务后始向吴福线转移,当面之敌未敢穷追。
中国守军不断后撤,日军则向南、向西、向北三面推进。11日晚,在南市南侧地区及浦东担任掩护的中国军队撤出防区,被隔绝于上海市内的四千余名守军也撤至租界。12日,上海市区沦陷。
日军占领上海后,遵照统帅部关于将作战区域推进到苏州、嘉兴一线的指示,以两个师团担任上海及后方要点的警卫,集中七个师团沿京沪铁路及其南北地区向吴福线进攻。11月14日,在白茆口、浒浦口登陆的日军第十六师团以一部攻福山,主力指向常熟。同时,由杭州湾登陆的日军第一一四师团向嘉兴方向进攻。中国守军第四十师及第二十一集团军所属各师与日军展开激战,数日后仓猝撤退。因缺乏周密的计划,部队撤退时士气沮丧,十分混乱,吴福线虽设工事,因无人指引,或找不到开门钥匙,以致形同空设。19日,日军分别攻占常熟、莫城镇,苏州亦同时失陷。第三战区为避免与敌决战,遂命各部撤往锡澄线。
随着中国军队大规模撤退, 日军很快抵达由统帅部划定的制令线,即苏州—嘉兴一线。其推进速度之快,使参谋本部也感到惊讶。19日,上海方面的日军提出乘胜向南京追击的计划。24日,统帅部决定废除以前的制令线,允许日军越界追击,并命令在无锡一湖州一线准备以后的作战,使战争进一步扩大。
日军突破吴福线阵地,在“不失时机一举向南京追击敌人”的方针下,继续向锡澄线进击。蒋介石下令死守,但中国军队溃败之势已无法挽回。25日,无锡失陷。至26日晚,京沪线上的中国军队除江防军尚守卫江阴要塞以外,主力部队退往皖浙赣边境。27日,日军切断江阴、无锡公路,29日攻占常州。这时,已成为孤军的江阴要塞也受到日军围攻。中国守军凭借简陋的武器与日军激战五昼夜,工事大部被摧毁,伤亡甚众。12月2日,江阴要塞失陷。
南部日军自杭州湾登陆,占领嘉兴,沿太湖南侧向西进攻,11月14日攻占嘉善,20日再陷南浔镇。中国军队为巩固吴兴要地,以第七军向吴兴推进,并以川军五个师集结安吉、泗安、广德间地区,以资策应。11月24日,日军以30架飞机支援地面部队猛攻吴兴,将城南工事尽毁,第一七三师师长夏国璋率部苦战,以身殉国,升山、吴兴相继失守,30日,日军攻占广德,12月初,中国军队第二十一、第十五集团军经宜兴向孝丰、宁国附近转移,第二十三集团军也由宣城以西及宁国转移;锡澄线守军主力撤往南京,淞沪之战至此结束。
淞沪会战自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撤守,历时三个月。日本四次增兵,以十个师团约三十万人、军舰三十余艘、飞机五百余架、坦克三百余辆,大举进犯上海,在中国军队顽强抗击下,数度陷入困境,破灭了“速战速决”的迷梦。中国军队调集约七十个师、四十艘舰艇、二百五十架飞机,以劣势装备投入战斗,毙伤日军97780名,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也为沿海工业内迁、保存经济实力赢得了时间。遗憾的是,南京国民政府未从长期抗战的战略出发,而将七十余万大军部署于敌人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滨海城市,单靠拼消耗、拖时间,幻想求得国际干涉,以致贻误战机,再加上军事部署失当,最终铸成败局。在会战中,其指挥机构不能适应战役需要,部队的衣食得不到正常供应,官兵经常挨饿,甚至赤着脚与敌人拼刺刀。在强弱分明、环境十分险恶的情况下,广大爱国官兵仍表现出坚强不屈的民族气概,以血肉之躯抵挡敌军现代化武器,有的整营、整连为国捐躯。在蕴藻浜两岸的激战中,第七九九团六连长陈月村阵亡,其妻(军医)从七零八落的肢体中找出丈夫的一节断臂,高举在手,代丈夫指挥连队继续抗击日军。除朱耀华、夏国璋外,殉国的高级将领还有第二六四旅长黄梅兴、第二○一旅长蔡炳炎、第一旅副旅长杨杰、第五一一旅长秦霖、第二七○旅长官惠民、第六十七军长吴克仁、第一七四旅长吴继光等。中国军队英勇献身的精神极大鼓舞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在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战斗中,年仅15岁的女童子军杨惠敏冒着生命危险给守军送去一面国旗。第二天,苏州河对岸挤满了向楼顶迎着朝阳飘扬的国旗招手致意的人群。何香凝女士致函八百壮士,盛赞其英勇抗敌的精神“使我们感动得流泪,但等我们赶到沟边(苏州河),却又不能通过,只有静穆地向对岸注视,遥寄我满腔虔敬亲爱之忱”。会战结束后,外国报纸也对中国军队的抗战予以高度评价,英国《泰晤士报》曾发表社论称,上海抗战“将有一日证明中国已安置从来未有的兵力之基础矣。华军现已从滑稽故事之迷雾中脱颖而出”。《新闻纪事》报也认为“华军在沪抵抗日军攻击之战绩,实为历史中最英勇光荣的一页”。⑥
八一三中国军队在上海奋起抵抗,引起日本朝野极大的震动。1937年8月14日, 日本海军决定正式对华宣战,声称要“采取必要而有效的一切手段”打击中国军队,并命令在华的第三舰队“除原任务外,要与派遣军协同确保必要的地区,消灭该方面的敌陆军及在华中的敌航空兵力;同时要控制必要的海面,必要时应击灭敌舰艇”。①自14日起,日本海军航空队连续袭击轰炸了杭州、南昌、广德、南京等地的中国空军基地。
14日夜,日本内阁召开紧急会议,审议通过了由陆相提出的《帝国政府声明》。声明公开抛弃了“不扩大方针”,赤裸裸地表示“为了惩罚中国军队之暴戾,促使南京政府觉醒”,将采取“断然措施”以“达到日、满、华三国间融和提携”。②同日,日本政府对第三、第十一、第十四师团等下达了参战动员令,并签署了关于向上海及青岛方面派兵的“陆海军关于华北作战的补充协定”。15日,日本正式编组上海派遣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下辖第三师团(师团长藤田进中将)、第十一师团(师团长山室宗武中将)以及独立机关枪第七大队、战车第五大队、独立轻装甲第八中队、独立炮兵第十联队、迫击炮第四大队、野战高射炮(乙)六队、野战探照灯队三队、独立工兵第八联队、独立飞行第六中队、上海派遣通信队本部、独立攻城重炮兵第五大队和兵站部队等。其作战任务是:以第十一师团主力从浏河镇方面登陆,以第三师团及派遣军直属部队在吴淞方面登陆,与海军协同消灭上海附近的中国军队,占领上海及其北面地区的重要地带。
面对日本侵略者咄咄逼人的嚣张气焰,南京国民政府于8月14日发表《自卫宣言》,公开表示了抗战的决心,20日又将全国临时战区进行调整,将沪杭地区划为第三战区,任命冯玉祥为司令长官、顾祝同为副司令长官、陈诚为前敌总指挥,决定以主力集中华中,迅速扫荡淞沪敌海军基地,阻止后续敌军登陆。
国民政府在上海坚决抗战,原因是多方面的:(1)上海地处沿海中部,扼制长江口,又紧邻南京。一旦失守就会直接威胁国民政府统治中心,并造成日军南北夹击之势;(2)上海是经济、文化中心,工业产值占全国四分之一以上,也是官僚垄断资本投资的主要场所,直接涉及四大家族的切身利益;(3)上海是一个国际都会,与帝国主义尤其是英美等国的在华利益息息相关,如能在上海抗战,容易引起国际势力的干预;(4)广大爱国军民抗日活动的推动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等。在淞沪会战中,南京方面先后将几十个经过德国训练的精锐整编师投入一线作战,就是希望争取时间,引起国际参与,将日本侵华演化为一场国际争端。
会战初期,中国方面在兵力上占有一定优势。 自九一八事变,中日关系日趋紧张,尤其是华北事变后, 日军在上海频繁挑衅,引起中国方面的重视。为防御日军突袭上海,南京国民政府加强了京沪间的战备。至八一三事变爆发,中国军队在上海的数量超过了日方在沪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兵力。当时,中国军队在上海的计有张治中第七集团军第八十九师、八十八师、五十六师、炮兵三个团和保安总团、警察总队以及五十七师、六十一师各一部,附近还有张发奎第八集团军配置于杭州湾一带,总兵力近五万人。而日军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兵力约九千人。14日,日本编组上海派遣军,16日向上海增派四个大队,数量上仍处劣势。 自15日起,中国军队与日军在八字桥、法学学院、虹口公园和汇山码头反复争夺,由于战略指导的优柔寡断,始终未能抓住有利的战机,反而使日军凭借坚固的工事和强大火力,稳定了防线,造成局势逆转。据会战初期担任前敌总指挥的张治中回忆,其间曾三次筹划向日军发动总攻击,均因最高统帅部耽搁而未能实施,甚至他属下的部队改划其他集团军指挥,事前也毫未与闻,感到受了很大委屈。作为前敌最高指挥官尚且如此,可见会战初期军队内的混乱无章程度。
8月18日至20日, 日本上海派遣军从日本出发抵达上海以东120公里的海域,然后换乘小舰艇准备登陆。第三战区鉴于日军威胁增加,决定以第九集团军专职上海市区作战,以陈诚为总司令,新编成第十五集团军负责吴淞镇以下沿江防线作战。23日晨,日军第三师团和第十一师团在优势火力掩护下,于张华浜、吴淞口、川沙口一带强行登陆。当时中国方面第十五集团军各部尚未到达指定位置。川沙口仅有第五十六师一个连,抵挡不住强敌。吴淞和张华浜方面,保安团和警察总队势单力薄,难以阻止日军上岸。翌日,第十五集团军抵沪,与日军在吴淞、宝山、罗店展开激战,予敌重大杀伤。27日, 日军第十一师团主力千余人,以飞机六架、大炮十余门火力为掩护向中国军队进攻。中国军队数次增援并发动反攻,但日军终于突入罗店。当晚,中国军队反击罗店未能奏效,被迫固守宝山、狮子林、南北塘口、金家宅一线。
日军攻占罗店后,松井石根认为吴淞镇河岸阵地对日军船只出入威胁最大,遂命令第十一师团以一部协助第三师团向吴淞方面进攻。31日,日军在海空火力支援下攻陷吴淞镇,并依次向西向北扩大战果。9月1日,日军千余名攻打狮子林炮台。第九十八师一部与之反复争夺,白刃格斗近四个小时,最后全部捐躯。此后,日军以猛烈炮火攻击杨家桥、月浦之间的阵地。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屡挫其锋。这时,由青岛调来增援的日军第十一师团天谷支队奉命沿吴淞—月浦—罗店公路攻击中国军队侧后,于5日与进攻月浦的日军会合。中国军队被迫撤守月浦东侧阵地,遂使宝山中国守军陷入重围。
守卫宝山城的是第九十八师五八三团第三营。该营在第六师转移后,于9月5日受到日军围攻。 日军以舰炮和飞机猛烈轰炸,并以战车为先导,屡次发动攻击。中国守军在姚子青营长率领下,沉着应战。全营将士立下“誓与敌皆亡之旨,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奋斗到底”的誓言,多次击退日军进攻。敌久攻不下,竟向城内发射大量硫磺弹,将全城房屋尽皆烧毁。姚营在危城之中,犹战不止。7日,日军以重炮轰毁城墙。姚子青率部与日军巷战,光荣牺牲于城东门附近。战至上午10时,全营除一名士兵奉命出城报告外,全部壮烈殉国。姚营的壮举,受到中外报章高度赞扬。
9日, 日陆海空军联合会攻月浦。中国第九十八师奋勇反击,激战数日,双方伤亡均重。至12日,第十五集团军各部奉命撤至杨家宅、紫藤村下、永安桥、张家宅、陆福桥一线。日军则占领宝山、狮子林炮台、川沙口之长江南岸一线,与中国守军形成对峙。
日军中央统帅部鉴于上海作战进展缓慢,决定再次增兵。9月9日, 日军以台湾守备队扩编而成重藤支队乘海军舰艇疾驰上海,华北方面军后备步兵十个营及炮兵、工兵一部也奉调赴沪。11日,华北方面军第九、第十八、第一○一师团及直属部队、兵站部队也被调往上海、编入上海派遣军战斗序列。20日,日军参谋本部制定新的《作战计划大纲》,提出“大致以10月上旬为期,在华北与上海两方面发动攻击,务必给予重大打击,造成使敌人屈服的形势”,在淞沪地带“上海派遣军(以五个师团为基干)击败上海周围之敌”,“以一个军(大概以三个师团为基干)确保上海周围的重要阵线,切断上海、南京间的联系,并谋求占领地区的安定”。③这使日本侵华战争的重心开始逐渐向上海方面转移。
在日军不断增兵的情况下,中国军事当局也及时调整防御部署。9月21日,国民政府军委会发布命令,由蒋介石兼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为副司令长官(原司令长官冯玉祥调第六战区),以朱绍良任中央作战军总司令兼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布防于蕴藻浜以南及京沪铁路正面;陈诚任左翼作战军总司令,辖第十九集团军和第十五集团军,布防于蕴藻浜以北及从南翔、嘉定至长江南岸地区;张发奎任右翼作战军总司令,辖第八集团军和第十集团军,布防于杭州湾北岸、淞江及浦东地区。
9月22日至27日,日军第一○一师团(师团长伊东政善中将)和第九师团(师团长吉任良辅中将)陆续在吴淞、上海间登陆。第十三师团(师团长获洲立兵中将)自神户起航,于10月1日抵沪。这时,日军投入兵力已达20万人。随着日军援兵的到达,中日之间的争夺更加激烈。
23日晨,日军以重炮猛轰第六十六军陆福桥至杨家桥间阵地,并以战车掩护步兵冲锋。中国守军与敌数度肉搏拼杀,阵地失而复得者多次。自25日起,日军陆续集中第一○一师团和第九师团主力,全力进攻中国守军左翼阵地。中国守军斗志高昂,凭借简陋武器顽强抗击,予敌重大伤亡,无奈日军越聚越多,终于冲破中国军队主防线。30日拂晓,日军一部进抵陆宅,守军第六十七师一个连与敌苦战一昼夜,仅二人生还。同日,第七十七师万桥阵地被突破,左翼军各部被迫撤往蕴藻浜南岸以江家宅至陈家行,沿杨泾河、广福、孙家宅至施相公庙之二线阵地。
10月1日,日本内阁召开四相会议,确定《处理中国事变纲要》,强调为尽快使南京方面屈服,“使中国取消抗日政策和容共政策”,要采取军事行动与外交措施并用的方针,在军事方面“陆地用兵的主要地区,大致为冀察和上海方面”,“对必要地区进行海战和空战”, 目的是“在于使中国迅速丧失战斗意志”。④上海派遣军鉴于中国军队在左翼顽强抵抗,战事进展不畅的局面,决定改侧翼包围为中央突破的战略,暂时放弃争夺罗店西南阵地,集中主力向大场镇及附近攻击,而后进入苏州河一线,消灭上海以北的中国军队,再向南翔进攻。
10月5日,日军第三、第九师团在第十一、第十三师团一部掩护下,向蕴藻浜地区实施猛攻。中日军队激战近四昼夜,都遭受重大伤亡。8日,敌强渡蕴藻浜,第八、第六十一师及税警总团等部与敌激战数日,损失惨重,未能歼灭渡河之敌,以致日军于黑大黄宅至东西赵家角一线构筑成宽二里之桥头堡阵地,掩护其后续部队南渡,并进犯大场。
大场地处上海市区正北,一旦失守,日军即可直抵苏州河。为确保中央防线的稳固,第三战区急令新到的第二十一集团军增援,并对日军实施反击,以第六十六军、第四十八军、第九十八师为三路攻击军,分别攻击蕴藻浜南岸之敌,以原守备各师编为数个突击队,迫击当面之敌。至20日,除第六十六军克服强敌,收复三新宅、唐桥头外,其他各路攻击部队均受挫于敌。21日,中国军队转入全线防守。
22日和23日,日军主力猛攻北侯宅、沈宅、谈家头一线阵地,突破第二十一集团军防线。第二十一集团军和第九集团军左翼各师退守小顾宅、大场、走马塘一线。24日,日军包围并猛攻大场,以强大陆空火力轰毁中国守军阵地。第十八师竟日苦战,终因实力悬殊,未能保住大场,师长朱耀华愤而自杀。由于大场失守,中央作战军处境极为不利,遂从闸北撤退,向苏州河南岸、江桥镇、小南翔一线转进。26日,日军占领闸北,纵火焚烧持续四五日。
为掩护中央作战军主力撤退,留守闸北的第八十八师五二四团八百名壮士,在副团长谢晋元指挥下,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四行仓库南临苏州河,东靠西藏路,是一座七层楼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库内储有粮食、蚕丝等物品。其西北两面是中国地界,已被日军占领,东南两面均属公共租界,与未被占领的中国地界隔绝。谢晋元率八百壮士入驻以后,用沙包封闭了所有门窗,在库内构筑坚固的工事,决心尽忠职守,完成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任务。27日,日军在机枪等火力掩护下,猛扑四行仓库,谢率部应战,前后激战三个小时,毙敌六十余人。28日,日军继续进攻未逞。29日,日军出动两辆坦克,掩护二百余名步兵推进,也被击退。这时,苏州河南岸租界内观战的群众目睹中国军队英勇善战,人心振奋。女童子军杨惠敏游过苏州河,将一面国旗送至四行仓库,使坚守“孤岛”的壮士们颇受感动。谢晋元对采访的《新闻报》记者表示,军人以服从为天职,保卫国土,职责所在。洒最后一滴血,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30日, 日军继续猛攻四行仓库,八百壮士奋勇抗击,再次击退日军进攻。 日军虽有大炮,不敢贸然轰击,虽有飞机,不敢投弹,因为仓库附近是公共租界,如果流弹误入,就会引起国际争端。在两面被围、强敌屡攻的恶劣环境中,八百壮士雄踞危楼,扼守阵地,岿然不动。经四昼夜激战,毙敌八十余人,谢晋元率部完成掩护任务,奉命撤入公共租界。至此,苏州河北岸阵地全部沦入日军之手。⑤
31日,日军在关家桥、陈家渡口等处强渡苏州河,遇到中国守军顽强抵抗。双方争夺近10日,均死伤惨重。
自8月至10月底,在中国军队顽强抗击下,日军连续增兵仍未能解决战局,引起日本军事当局的焦虑。10月20日,日军统帅部为迅速攻占上海,实现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决定从华北方面军和第一军、第二军属下抽调兵力,组编第十军,加入上海派遣军战斗序列。第十军司令官为柳川平助中将,辖第六、第十八、第一一四师团、国崎支队、独立山炮兵第二联队、野战重炮兵第六旅团、第一后备步兵团和第二后备步兵团。10月30日,日军统帅部又令第十六师团增援上海作战。这样,日军参加上海作战部队已达三十万人,比华北战场全部兵力还多两个师团。针对日军的增兵活动,中国军事当局对上海的防御体系作了重新调整即:取消中央作战军;保持左、右两翼作战军,每翼保持三个集团军;将炮兵部队集中统一使用;将长江江阴以东的江防、杭州湾南北两岸及太湖的水上警备,统一纳入上海防御作战体系。本来,参加淞沪会战的中国军队经两个多月的战斗伤亡很大,副参谋总长白崇禧等曾向蒋介石建议,上海会战适可而止,并及时向吴福线既设阵地转移。蒋介石也采纳了这个意见。但是,就在下达命令的第二天下午,蒋介石突然召集紧急会议,提出只要能在上海顶下去,九国公约国家就会制裁日本,因此要求各部队仍在原阵地死守。这就使第一线部队出现了混乱:有的准备撤退,忽然又停止撤退;有的正在撤退途中,又要返回原阵地;有的已经撤退也没有接到返回原阵地的命令。 日军乘机加强进攻,整个战局急转直下。
日军向上海大举增兵后,北部日军推进到苏州河南岸,截断了上海与南京间的联系。为使上海早日陷于孤立,上海派遣军利用中国军队频繁调动之机,决定突袭杭州湾,登陆后迅速截断沪杭线,从侧背压迫苏州河以南的中国军队后撤。
杭州湾位于上海南方,海岸线平直,近岸有十余米的水深,是淞沪地区最好的登陆场所。会战初期,中国军队为防备日军增援部队沿海岸登陆,曾设置杭州湾北岸防备区,以第八集团军四个师一个旅担任防守。后因上海战事紧张,调走三个师及一个旅,以致从全公亭至乍浦几十公里长的海岸线仅有第六十二师一部和少数地方武装担任防守,造成战略防御上的重大罅漏。
11月5日拂晓,日军第六、第十八两个师团突袭杭州湾北岸。 日军先以舰炮对金山卫附近的中国阵地猛轰达数小时,然后以飞机掩护步兵在全公亭、金丝娘桥、金山卫、金山嘴、漕泾等处同时登陆。 日军登陆后分兵两路,一路以部分兵力沿沪杭公路向北推进,另一路以第六师团和第十八师团主力直扑松江。第三战区获悉日军登陆,急调第六十二师、独四十五旅等部阻击,终未能遏止日军的攻势。8日,日军主力渡过黄浦江,攻占松江城,截断沪杭铁路。
日军在杭州湾大举登陆成功,牵动了淞沪战场整个战局,较之大场失陷,影响更为严重。由于沪杭铁路被截断,加之北面日军同时突破苏州河防线,中国军队陷入腹背受敌,退路被切断的危险境地。8日晚,蒋介石匆忙作出中国守军撤出上海,向吴福国防线转移的决定。9日,右翼作战军第九、第十五集团军奉命向青浦和白鹤岗一线撤退。由于命令下达太晚,也未对撤退进行周密计划,使各部队均拥挤在公路上,处于极度混乱状态。这时,后有日军追兵,空中又有日机不断轰炸,右翼作战军无法在青浦和白鹤岗一线立足,遂直接退至吴福国防线。为掩护右翼作战军后撤,左翼作战军第二十一集团军在新泾河一线坚守至12日夜,完成任务后始向吴福线转移,当面之敌未敢穷追。
中国守军不断后撤,日军则向南、向西、向北三面推进。11日晚,在南市南侧地区及浦东担任掩护的中国军队撤出防区,被隔绝于上海市内的四千余名守军也撤至租界。12日,上海市区沦陷。
日军占领上海后,遵照统帅部关于将作战区域推进到苏州、嘉兴一线的指示,以两个师团担任上海及后方要点的警卫,集中七个师团沿京沪铁路及其南北地区向吴福线进攻。11月14日,在白茆口、浒浦口登陆的日军第十六师团以一部攻福山,主力指向常熟。同时,由杭州湾登陆的日军第一一四师团向嘉兴方向进攻。中国守军第四十师及第二十一集团军所属各师与日军展开激战,数日后仓猝撤退。因缺乏周密的计划,部队撤退时士气沮丧,十分混乱,吴福线虽设工事,因无人指引,或找不到开门钥匙,以致形同空设。19日,日军分别攻占常熟、莫城镇,苏州亦同时失陷。第三战区为避免与敌决战,遂命各部撤往锡澄线。
随着中国军队大规模撤退, 日军很快抵达由统帅部划定的制令线,即苏州—嘉兴一线。其推进速度之快,使参谋本部也感到惊讶。19日,上海方面的日军提出乘胜向南京追击的计划。24日,统帅部决定废除以前的制令线,允许日军越界追击,并命令在无锡一湖州一线准备以后的作战,使战争进一步扩大。
日军突破吴福线阵地,在“不失时机一举向南京追击敌人”的方针下,继续向锡澄线进击。蒋介石下令死守,但中国军队溃败之势已无法挽回。25日,无锡失陷。至26日晚,京沪线上的中国军队除江防军尚守卫江阴要塞以外,主力部队退往皖浙赣边境。27日,日军切断江阴、无锡公路,29日攻占常州。这时,已成为孤军的江阴要塞也受到日军围攻。中国守军凭借简陋的武器与日军激战五昼夜,工事大部被摧毁,伤亡甚众。12月2日,江阴要塞失陷。
南部日军自杭州湾登陆,占领嘉兴,沿太湖南侧向西进攻,11月14日攻占嘉善,20日再陷南浔镇。中国军队为巩固吴兴要地,以第七军向吴兴推进,并以川军五个师集结安吉、泗安、广德间地区,以资策应。11月24日,日军以30架飞机支援地面部队猛攻吴兴,将城南工事尽毁,第一七三师师长夏国璋率部苦战,以身殉国,升山、吴兴相继失守,30日,日军攻占广德,12月初,中国军队第二十一、第十五集团军经宜兴向孝丰、宁国附近转移,第二十三集团军也由宣城以西及宁国转移;锡澄线守军主力撤往南京,淞沪之战至此结束。
淞沪会战自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撤守,历时三个月。日本四次增兵,以十个师团约三十万人、军舰三十余艘、飞机五百余架、坦克三百余辆,大举进犯上海,在中国军队顽强抗击下,数度陷入困境,破灭了“速战速决”的迷梦。中国军队调集约七十个师、四十艘舰艇、二百五十架飞机,以劣势装备投入战斗,毙伤日军97780名,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也为沿海工业内迁、保存经济实力赢得了时间。遗憾的是,南京国民政府未从长期抗战的战略出发,而将七十余万大军部署于敌人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滨海城市,单靠拼消耗、拖时间,幻想求得国际干涉,以致贻误战机,再加上军事部署失当,最终铸成败局。在会战中,其指挥机构不能适应战役需要,部队的衣食得不到正常供应,官兵经常挨饿,甚至赤着脚与敌人拼刺刀。在强弱分明、环境十分险恶的情况下,广大爱国官兵仍表现出坚强不屈的民族气概,以血肉之躯抵挡敌军现代化武器,有的整营、整连为国捐躯。在蕴藻浜两岸的激战中,第七九九团六连长陈月村阵亡,其妻(军医)从七零八落的肢体中找出丈夫的一节断臂,高举在手,代丈夫指挥连队继续抗击日军。除朱耀华、夏国璋外,殉国的高级将领还有第二六四旅长黄梅兴、第二○一旅长蔡炳炎、第一旅副旅长杨杰、第五一一旅长秦霖、第二七○旅长官惠民、第六十七军长吴克仁、第一七四旅长吴继光等。中国军队英勇献身的精神极大鼓舞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在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战斗中,年仅15岁的女童子军杨惠敏冒着生命危险给守军送去一面国旗。第二天,苏州河对岸挤满了向楼顶迎着朝阳飘扬的国旗招手致意的人群。何香凝女士致函八百壮士,盛赞其英勇抗敌的精神“使我们感动得流泪,但等我们赶到沟边(苏州河),却又不能通过,只有静穆地向对岸注视,遥寄我满腔虔敬亲爱之忱”。会战结束后,外国报纸也对中国军队的抗战予以高度评价,英国《泰晤士报》曾发表社论称,上海抗战“将有一日证明中国已安置从来未有的兵力之基础矣。华军现已从滑稽故事之迷雾中脱颖而出”。《新闻纪事》报也认为“华军在沪抵抗日军攻击之战绩,实为历史中最英勇光荣的一页”。⑥
今日更新
-
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的形成
[2019-05-22]
-
《中华民国临警方约法》公布
[2019-05-22]
-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2019-05-22]
-
武昌首义
[2019-05-22]
-
保路运动
[2019-05-22]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