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游白水书付过》原文|赏析|鉴赏

2022-10-10 可可诗词网-名篇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爱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等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似付过。东坡翁。

这是一篇以书信形式写作的游记。文章以酣畅淋漓的笔墨描绘了南国山川的丽姿秀色,言辞之间漾溢着苏氏父子游白水佛迹时的盎然情致和乐而忘归的欢愉心情。

凡为游记,总是要描摹自然景观的。然而这种“描摹”,却不是单纯地复写自然,而是作者在某种特定的心境、情绪与冲动下,再创造的第二自然。这些经过剪裁提炼,景中生情、情中含景的第二自然,便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化身。古人云:“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就是这个道理。

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被贬谪永州期间所写的《钴鉧潭记》中,就以“唐氏之弃地”自况,暗寓自已被唐王朝放逐远州,不能施展才能的郁郁之情。

《游白水书付过》写于绍圣元年 (1094) 十月十二日。是年新党再度执政,苏轼被视为“元祐党人”再次被贬到惠州 (今广东省惠阳县)、琼州(今海南岛),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势下,苏轼与幼子苏过游览了白水佛迹,并写下了这篇游记。

从文章的风采意韵中可以看出,此时的苏轼虽然再度遭贬,却没有情意恹恹地描绘愁山恨水,也没有流露丝毫的忧郁烦恼和悯人悲天之慨。作者随遇而安、超然物外,不为地位的荣辱升降而萦系心怀的豁达情愫溢于言表。

文章一起笔,作者就道出他们游览的白水佛迹是一个既奇且妙的地方。这儿有自然的沸汤滚池,可以却除奔波的劳累,其源处甚至“可熟物”。作者由京华贬谪到这“天涯海角”,真可谓是因祸得福,竟然有幸游览这别有风月的新的天地!之后,作者笔锋一转,又开始吟咏那旖旎的自然风光。你看吧,那山川瀑布是何等的奇伟壮观!百尺清流从叠折数层的巉岩绝壁上飞泻而下,每折都形成一个碧水滢滢的深潭,“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是何等的壮观神奇而又惊心动魄啊!观瀑听涛怎能不使人胸怀激荡,感到“可爱可畏”呢!

作者在挥洒笔墨尽写那飞瀑惊涛的磅礴气势之后,提肘回腕、信笔点抹,又勾画出水崖边的“巨人迹数十”。真是动者若万马脱缰、纵横不羁,静者如磐石岿然,傲首耸立。如是由动衬静,以静映动,平添无限情趣,可谓笔走龙蛇,奇幻莫测矣!

红日慵懒西沉,暮帷徐徐垂降,满天火烧云霞映衬千山万壑,流霞飞瀑皆泛桃花,天地浑然一体。作者倾海泼墨,由地而天、天而地,寥寥数笔又为我们抹涂了一个苍茫博大的雄浑世界。

最后,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摹了月夜江中荡舟的情景。明月衔山,清涟轻漾,摇揖泛舟,“击汰中流”,“掬弄珠璧”,游玩者是多么地悠闲自在啊!

画面从雄浑开阔,忽而转为幽暗宁静,这又是奇妙绝伦的另一种反衬与对比。读者激情奔涌的胸臆也合该在恬适淡雅的氛围中消受一丝小憩了。

这篇游记在写法上很有特点。全文语势贯通,张驰得兼,既有气势宏伟的洋洋大观,又有寻幽探胜的月下小景。作者的文思笔力,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汨汨,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